本研究首先通過文獻梳理,總結國內外關于生態敏感性評價的技術現狀,以及與相近技術如生態脆弱性評價、建設適宜性評價等的聯系與區別,總結典型類型風景區項目中生態敏感性評價的應用經驗,在此基礎上研發生態敏感性評價技術。重點分析不同類型風景區生態敏感性評價的目標,根據不同側重的評價目標,研究不同類型風景名勝區生態敏感性評價因子篩選原則與方法,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比研究不同生態敏感性評價中指標權重的確權方法,篩選適合不同風景區類型的最優方案,并結合案例應用研究相關指標因子權重合理區間;研究風景區生態敏感分析結果分級劃定方法,構建生態敏感性分級劃定模式表,確定風景區保護分級區劃。
生態敏感性評價在風景區規劃、風景資源保護利用決策支撐方面應用越來越廣,技術手段日益成熟。在重視自然資源、強調生態保護的時代背景下,國家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各類保護地的規劃建設日新月異。本研究在集團范圍內首次系統提出了風景名勝區生態敏感性評價的實操技術方法,并在多個風景名勝區規劃項目中應用。近年來,項目團隊先后完成《丹江口水庫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壺關太行大峽谷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須彌山石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石花洞風景名勝區生態敏感區植被恢復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生態敏感區植被恢復規劃及可行性研究》等規劃設計任務。上述規劃中均探索運用了生態敏感性評價技術,并以分析結果為依據開展總規中保護培育規劃或專項植被恢復規劃,有效促進了上述風景區及所在地的資源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協同發展,獲得了當地居民百姓、業內專家和管理者的認可,社會生態效益顯著。